0%

我与阅读

记录一下自己读书历程,并推荐一下自己用得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APP。

从小到大就自诩自己是个喜欢阅读的人,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家族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吧,遗传了一点(听说我爷爷的爷爷是私塾老师,现在大家子里当老师的也挺多的),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小时候偏内向,所以较多的时候都是个安静的男孩子,就喜欢翻翻书什么的。

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找那些初中生的那些阅读课本看,实在没得看就翻成语词典或新华字典了。到了中学,因为镇上没有书店,就经常坐公交去县城买书看。那时候公交车单程要3块钱,对于一周也才几块钱零花钱的我压力实在不小,然后就会顺路帮同学们买点资料什么的,顺便把路费给平摊了。那时候有个『龙门书局』的出版社,感觉挺酷的,就给自己起了个『星星书局』,并用橡皮刻了章,然后印在了每一本书上。

高中进了县城去了,高一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『语文』:

语为心声,文以载道

正好那时候学校给每个年级配备了阅览室,里面有不少的杂志和文学书籍可以在里面看。那时候我下课就会跑过去,阅览室的老师对我这个为数不多的读者印象很好,就特批我可以把书带回去看,时间长了甚至让我帮她看着阅览室。这种有特权的感觉让我这个大男孩有点小骄傲,所以更是经常跑去借书看了。由于新校区才建立不久,所以没有图书馆。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天天泡图书馆,听说大学里图书馆特别多,所以还是比较期待上大学的。

嗯,上了大学,还没拿到学生卡就开始往图书馆跑了,想着大学4年一定要看多少多少的书来着。天有不测风云,谁能想到,我看的书基本都是计算机类的书了。由于学校是医药类学校,虽然有信息学院,但可以肯定的是,真正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实在不多。所以据我不完全观察,TP类书架大部分时间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看书。偶尔有几个妹子走那里停留,不用想是在找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资料。就这样,在毕业的时候,学校第一次评选书虫奖,忘了自己读了多少书了,反正排在那一届第9名,平均一周一本书的进度吧(具体数据要等我找到当时的证书再修正)。

总体看来,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基本都是语文老师,小学时被语文老师夸知道的成语多,然后我就使劲得翻成语词典;初中时被语文老师夸读的课外书多,我就使劲地找课外书读;高中时被语文老师夸…想不起来了,但是我使劲地背古诗词了,然后也写了几篇诗词,也模仿过汪曾祺先生写过几篇文章。至于大学时嘛,由于没有语文老师,然后我就基本上泡图书馆看计算机的书了。

对于用APP看书,一开始我是排斥的,觉得没有纸质书有感觉,也少了厚重感。那时候被人推荐关注了冯大辉,可能由于他也是医药类专业然后转行搞IT的原因吧。然后用上了他推荐了彼时还没被小米收购的『多看阅读』,在然后买了人生中第一本电子书《海底捞你学不会》

然后这是当年的评价:

那时候才知道电子书除了txt还有epub格式的,还可以有像纸质书一样的排版,里面除了有文字还可以有图片甚至是视频。此后就走上了买电子书的不归路。

真正体会到电子书的好处,当然还是毕业后搬家了,有过几次搬家,没啥家当图书要占一大半,关键是看起来还不方便。后来我就逢人就推荐看电子书了,开始大部分人都和我当年一样觉得看纸质书有感觉,也以为电子书就是txt,也都不知道电子书是要买的。当然现在还是有不少人,即使工资已经很高了,说到电子书立马去找盗版资源。。。

废话不多说了,列举一些目前我在用的一些APP:

  • 多看
    说实话对多看是有特殊感情的,毕竟大部分书就是在多看买的,那时候多看还不是小米系的,那时候排版是最好的,那时候根本没有网文,那时候kindle还可以刷多看的。目前除了看《知乎周刊》和一些理财类的杂志,基本上就是看以前买的书了。

  • 蜗牛读书

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

后起之秀,通过每天免费1小时的创新吸引了不少人,里面也有不少的好书,比如中信出版社的。如果我想看的书在这里有的话就在这里看了,而且虽然每天只能免费1小时,但我相信能满足90%的人了。

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.

微信出什么估计都能引起很大的轰动,腾讯利用熟人社交尝到了太多的甜头,微信阅读也不例外。之前多看也想基于阅读做关于读书的圈子,但没多久就做不下去了。对于微信阅读,刚推出的时候排版差、大量重复的段落等让我用了几天就抛之脑后了。但是等过一阶段再去看看,发现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。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每周可以用阅读时间来换取书币,每周最多10个吧。

上面这几个是目前用的比较多的,此外还有『京东阅读』、『百度阅读』等。

对于纸质书的话,也有不少APP可以记录阅读状态的,相当于在线书签了。

Welcome to my other publishing channels